
朝鲜战争的爆发可以追溯到1950年6月25日,当时朝鲜人民军越过“三八线”,向韩国军队发起进攻,标志着战争的正式开始。紧接着,美国迅速派遣军队支援韩国,并很快将战线推向朝鲜北部。同时,美军还对中国东北边境进行了空袭行动。在这一背景下,中国决定出兵支援朝鲜,保护自己的国家安全。1950年10月,中国人民志愿军进入朝鲜配资操盘股票,并开始与由美国主导的联合国军以及韩国军队作战。经过多次战役后,到1951年6月10日,志愿军终于将战线稳定在了“三八线”附近。
这一阶段的战斗为第一阶段的结束,接下来进入第二阶段,这一阶段的时间跨度从1951年6月11日持续到1953年7月。中央军委决定采取“持久作战,积极防御”的战略,以阵地战为主要作战形式,并进行长期的防守。各方在这一时期试图争夺主动权,希望在未来的和平谈判中占得有利地位。
展开剩余70%1951年7月10日,朝鲜战争双方正式举行停战谈判。然而,由于各方意见不合,第一次谈判并未达成协议,战争仍然继续。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,美国领导的联合国军采取了“逐段进攻、逐步推进”的战术,对志愿军的后勤线进行持续打击。面对这种情况,志愿军展开了反击,并在战术上进行创新,构建了以坑道工事为核心的防御体系。
随着战争的推进,双方在谈判和战斗之间的博弈愈发激烈。1952年,志愿军通过秋季战术反击,占领了朝鲜的中间地带,并在前沿阵地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。在上甘岭战役中,志愿军成功抵御了联合国军的“金化攻势”。然而,停战谈判在1952年底依然未能达成协议,随着美国兵力的持续增加,志愿军也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反登陆作战。
1953年7月,为了迫使联合国军放弃幻想,中国决定发动金城战役。这场战役对促成朝鲜战争停战起到了重要作用。尽管韩国媒体试图将这场战役归因于李承晚的“英勇决定”,但事实证明,李承晚的决策直接导致了韩国军队在停战前夕的惨重损失。
1953年6月8日,双方就战俘遣返问题达成了一致,然而,李承晚并未表现出诚意。他在6月17日晚上趁夜色秘密扣押大量朝鲜人民军俘虏,并扬言要“北进”实现统一朝鲜的目标。此举显然破坏了即将达成的停战协议。中国决定继续推迟停战协定的签署,并采取行动打击李承晚的军队。毛主席指示彭德怀:“再歼灭李承晚军队万余人,极为必要。”于是,志愿军发动了针对韩国阵地的两次进攻,成功摧毁了韩军的防御工事。
金城战役的准备工作异常充分。志愿军集结了大量兵力,准备了超过1100门迫击炮,并动用了2000辆汽车昼夜运输物资。兵力对比上,志愿军的兵员是韩军的三倍,火炮数量也远超敌方。这是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一次重要胜利,尤其在地面火力上实现了对敌的压倒性优势。
战役打响后,志愿军迅速突破了金城地区的韩军防线,并在随后的战斗中摧毁了敌方的主要阵地。特别是在西集团的行动中,志愿军成功摧毁了韩军首都师的核心力量,迫使韩军大规模撤退。经过激烈的战斗,志愿军在15天内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,打退了1000多次韩军反扑。到战役结束时,志愿军成功推进了9.5公里,这是双方在阵地战阶段的最大推进。
金城战役的最终胜利直接促使李承晚同意签署停战协议。1953年7月27日,双方正式签署了停战协议,朝鲜战争就此结束。尽管韩国媒体报道中提到李承晚的决策导致了三万多名韩军阵亡,但历史的真相是,李承晚的错误决策让韩国军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。
金城战役的胜利不仅是志愿军在军事上的一次成功,也是促使朝鲜战争停战的关键因素之一。
发布于:天津市通弘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